邱陽·創巴仁波切 | 在地球上達到清明的境界
在地球上達到清明的境界
——邱陽·創巴仁波切
藉由妙觀察,修道的唯物主義等宗教體驗開始轉變成為其他事物。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正在進行具有深度與光輝的工程。
當有此了悟時,我們就不再是一個修道的唯物主義者。
為了瞭解法,我們需要發展智慧或般若;這是小乘道路的起點。般若使我們能夠明辨「法」,並且看見最清淨的正法。般若有較低的和更高深的般若。我們透過較低層次的般若而看見一般的實相。例如,當你說「我口渴,我需要喝水」或「我覺得冷,我必須調高暖氣的溫度」的時候,這是較低層次的般若感知較低層次的法。它是非常基本且一般的。至於更高深的般若和更高深的法,你可能會說:「我需要水,因為我口渴。但是我為什麼會口渴?」或說:「我為什麼緊張?為什麼我需要從神經緊張中解脫?」或者:「我在這裡,坐在禅垫上,但是我為什麽這麽做?究竟是什麼讓我做這件事?」這是層次稍微高一點的般若,一個比較心理取向的般若。
智慧的重要性
在小乘傳統中,我們嘗試透過更高層次的般若—一妙觀察智——去發展更高層次的法。你可能會納悶,更高層次的法究竟有多高深。它似乎只比一般的法稍微好一點而已。但是,如果你仔細思考就會發現,當你開始從心理的途徑來調整你的心使它契合實相,那就非常高深了。藏文用「卻拉度囊巴傑巴謝拉」(chσrapt nampar Epa therap)來描妙觀察智。「卻」意味「法」,「拉度」意指「非常」或「甚深地」,「囊巴」意指「完全地澈底地」,「傑巴」意指「區分」或「符合資格的」,「謝拉」是「般若」或「智慧」;因此,整句藏文的意思是「使你能夠辨擇法慧的般若」。换句話說,你能夠區别日常生活中的法或規範準則。
由於你能夠澈底區分各個因素和條件,因此也知道如何處理諸如清洗碗盘等尋常的問題。你了解到,如果沒有跟隨適當的導師和僧伽學習佛法,就無法處理特定的問題。這聽起來可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仍然只是嬰兒期的較高層次。這個嬰孩沒有一股腦地衝向母親的乳頭,反倒有足夠的智力和身體的協調能力去用湯匙餵自己吃固體食物。
心理學所採取的方法遠比衝動的或動物層次的方法來得深奧。在純粹實用、具功能性的心理學方法之中,沒有宗教,也沒有靈性。當我們的眼光不再只放在我們的需求和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上時,「靈性」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這正是西方心理學轉而求助於佛教的原因。藉由妙觀察,各種慰藉—一包括修道的唯物主義等宗教體驗—一都開始轉變成為其他事物。我們開始覺得,我們正在進行一個更加甚深、具有深度與光輝的工程。在有此了悟之後,我們就不再是一個修道的唯物主義者,不再把修道當做一種慰藉或自我確認的工具。
如果你天真地認為,你的吸塵器發揮吸塵的功用,或你富裕到足以支付帳單,就等於抵達了生命的巔峰,那麼你就無法做一個佛教徒。此外,如果你不斷地尋找可以让你獲得舒適慰藉的方式,你也無法成為佛教徒。心靈的舒適寬慰,例如從事二十分鐘令人感到撫慰的禅修,或許會讓你感到快樂、無憂無慮、容光煥發或異常狂喜,但就僅止於此。如果你把追求靈性當做尋求舒適的另一個手段,那就太天真了。
那個能夠真正地讓你看見當下、看見你正在做與要做些什麼的心理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基礎。你需要進一步擴展智性,以揭顯存在於生活中的更高深之法。藉由更高深的妙觀察智,你能夠區别生命的哪一個部分純粹是在追求各種細微的舒適和歡樂,同時避免麻煩困難之事;以及生命的哪一個部分無法避免困難麻煩之事,同時對於「避免困難麻煩」也不特別感興趣,但卻想要進入你最深奧之處。這時,佛教就開始發生了。
佛陀在一開始就說,你必須知道你在做什么。就靈修或宗教而言,缺乏智性是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佛陀說,你必須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並且了解你對靈修的獻身投入,這個聲明自動地帶出了無神論的見解。如果你漸漸地對正法感興趣,你首先必須查看你的心理狀態。你不能一股腦地信任某個人的加持或神奇的力量。你必須了解,你的心理狀態是殘破的,沒有那麽美妙。這種態度自動根除了崇拜神、梵天或任何其他神衹的可能性。所有這些都必須根除抛棄。你不再崇拜你多愁善感和情緒化的產物。你只涉入你眼前的心理環境;你必須把這個當做重點。你不再崇拜任何人,或試圖取得魔術的力量,因此你只有你的本位一一你的存在,你的生命,你的一切。
在有神論對「法」所採取的態度當中,其目標在於企及永恆,避免死亡的可能性;相信你是存在的,是達到此一目標的基礎。於是,你需要其他人來確認你的存在,「尋找一個朋友」變成一個方便順手的方法。如克里斯多夫·羅賓(Christopher Robin)在《現在我們六歲了》(Now We Are Six)裡所說的:「賓克永遠都是賓克,而且它肯定在那裡。」但是,不像克里斯多夫·羅賓想像出來的朋友賓克,你的這個朋友其實不會照顧你,不會當你的保姆,相反地,是你在當他、她或它的保姆。
在不同的傳統和文化之中,這個保姆的概念以不同的名稱呈現,例如,天照大神(Amaterasu Omi Kami)、耶和華或梵天。這些保姆的數量多得不勝枚舉,其名稱無法一一細數。這是有神論使用的方便把戲:發現一個時時刻刻看顧、愛護我們,替我們創造包括塑膠玩具在內等諸多事物的人物。這個方法的問題在於,我們時時全神貫注於「那個」,因而開始忘記「這個」,也就是忘記我們自己。我們覺得,我們不需要檢視自己。
在無神論的態度之中,神聖性不必降臨在我們身上,或從西奈山(Mount sinai)岡仁波齊峰(Mount Kailash)輸出到我們身上。我們不仰賴地方神衹,只仰賴自己。這是為什麽「別解脫」的概念如此重要。如果你納悶為什麼老是岀差錯,你就得捫心自問。在真的這麽做之後會發現,你根本不想要凊醒。你寧願睡覺;這似乎更享受,而且比較不那麼痛苦。但是,試圖保持那種睡眠狀態,反而变成一個可怕的重擔,而行為舉止符合社會規範也成為一個負擔。實際發生的事情就是真相,因此避免真相,或從哲學的角度趨近真相來做為避開真相的方式,既要費很大的勁,也相當荒唐可笑。
偉大的噶舉派上師岡波巴傳授了一個傳統的四句頌,稱為「岡波巴四法」(Four Dharmas of Gampopa)。
請賜予您的加持,如此我心可與法融合爲一。(願心向法)
請賜予您的加持,如此法可在道上進展。(願法向道)
請賜予您的加持,如此道可釐清迷惑。(願道斷惑))
請賜予您的加持,如此迷惑可顯露爲智慧。(願惑顯智)
頌詞說道,你的心應該與法融合為一。你試圖把你的生命之流、你的心融入法之中。你在你自己、你的為人當中找到法;你對法所產生的領悟和心得,成為你的一部分。你在你的生活方式、痛苦和歡樂當中找到正法。真諦時時刻刻都存乎於內,而不是某件外在的事物。你不必把其他人的風格帶入你的生命之中一一你的風格就是佛的風格。如果你澈底下工夫,全然檢视自己,你就會發現,别解脫存在於你之內—一你成為佛。無神論的方法和態度是非常簡單且慈悲的:你立誓要放弃羁絆,然後身體力行。它有如花生醬那般簡單。
【版权申明】本图文转载至网络,如有文章版权或
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更正。愿将分享
此文的一切功德,悉皆回向此文的作者以及所有读者。
愿大圆宗传承之光流布寰宇
愿如母有情悉皆解脱
愿佛法永远住于世间
愿与有缘者皆得利益
愿六道轮回究竟空尽
愿大圆宗传承之光流布寰宇
愿如母有情悉皆解脱
愿佛法永远住于世间
愿与有缘者皆得利益
愿六道轮回究竟空尽
推荐阅读
每天一遍心经·全球万人万亿《般若波羅密多之精華》 豬年每日共修·智慧迅猛福德增勝
每天一遍心经·全球万人万亿《般若波羅密多之精華》 豬年每日共修·智慧迅猛福德增勝
没有一种布施
大过于帮助临终者
大过于帮助临终者
扫码随喜 备注姓名
扫码关注-选择宗教关怀-
我要恭请 -填写收件人信息-完成恭请
扫码随喜 备注姓名
扫码关注-选择宗教关怀-
我要恭请 -填写收件人信息-完成恭请
关注订阅号
了解生命实相 中阴救度 超越生死
关注订阅号
了解生命实相 中阴救度 超越生死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圆明文化事业”